導讀
有一個關于博士后和農民工的故事流傳很久,其大意是:某跨國企業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這個缺陷就是常常有盒子沒有裝入肥皂。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博士和小工的解決方法,誰更勝一籌,或是各有所長。
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企業只得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后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
博士后組成了攻關組,采取多學科聯合的方法,花費了90萬設計出了方案,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并且驅動一只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而國內一家小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板責令小工想辦法。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1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這個故事當然很引人入勝,具備了吸引眼球的諸多要素。比如,博士后VS農民工;90萬VS190元。這就是一個“屌絲”完勝“高大上”的故事。有朋友在轉發這個故事后甚至加上一個結論,“知識并不一定都是生產力,學歷不夠的人很有創造力”。
會心一笑可以,但細究下去,卻發現這里面問題多多,這個故事并不這么簡單。一方面,至少可以從多個方向說明博士后的解決方案要優于小工的解決方案,90萬的所值要超過190元。另一方面,這個故事的廣為流傳反映了我國產業升級中的理念尚有差距。
01
多學科聯合形成的解決方法,具有可推廣性
對于任何出現這個問題的廠家來說,都可以采取這個技術。而大功率風扇的可推廣性顯然非常小。比如,如果廠商要求生產是無菌環境,那么采取大功率風扇的方法無疑是極度不合適的。
02
在技術上博士后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而小工的方法,甚至在“發明”這個方法的廠家能否采用都值得懷疑。
這有三個理由:一是空盒子被吹走,有可能會帶來盒子翻滾、相互碰撞等問題,這種現象有可能對生產線上的安全生產帶來隱患;二是風扇的辦法很難保證所有的空盒被吹走,檢測精度難以控制;三是被吹落的盒子掉在地上,需要專人處理,直接增加成本,如果由生產線上員工處理,則影響生產效率。因此,其實際成本可能遠不止190元。
03
博士后的方案,是為生產提供直接服務的
這種生產性服務的發展,并不僅僅是解決空盒的問題,而是可以舉一反三,應用到其他產品類似問題的解決上。換言之,博士后的方案提高了生產和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而跨國公司可以通過這種專業化,使90萬帶來900萬的收益,甚至9000萬元的收益。事實上,一些國際制造業跨國巨頭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正在加快從以產品為中心向服務為導向的轉型。例如,通用電氣服務業收入占總收入2/3以上,GE達51.1%。小工風扇的解決辦法,雖然便宜,但190元不可能帶來1900元的收益。從這個角度,90萬的投入并未一定比190元的貴 。
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的企業選擇哪個方案,是企業的自主權。旁人無權說三道四。小工的解決辦法對于規模小、技術要求低的企業來說,可能是最優的。只有市場,只有消費者,才能對兩個技術方案選擇做出最終裁決。問題的關鍵在于,不能把兩個方案簡單比較,得出“知識并不一定都是生產力”這樣的結論。
世界產業升級的趨勢是制造業服務化。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互動、相互依存、相生相伴的態勢是非常明顯,這成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動力。各方熱議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最為突出的特征是,信息、研發、設計、物流、銷售、大數據等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的升級。正是這種融合,新的產業和新的業態不斷產生,有力地推動著制造化向服務化的轉型。簡單來說,人們所熟悉的微笑曲線,兩端將越來越長,底部將越來越短。現在是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配套,而未來則有可能是制造業要為服務業提供配套。
當前,我國已經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遠不是一個制造業強國。一個重要的原因,恰恰在于我們工業生產中的服務配套滯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新世紀前后,OECD國家生產性服務占國民總產出的比重平均達到21.70%,而中國僅為12.2%;到2008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也僅提高到16.7%,占服務業比重僅為40%左右。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基本方向就是通過服務業的發展加快工業的轉型升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正是適應這一趨勢而在不久前推出的。
未來六年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服務業大發展的關鍵時期。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好,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好,率先突破的都是研發、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試問一下,究竟是博士后的方案能夠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還是小工的方案能夠促進中國加快向微笑曲線兩端深化和拓展,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答案當然不言自明。如果我們仍然津津樂道于小工的解決方案,仍然津津樂道于190元“完勝”90萬,那么我們的生產性服務業恐怕難以發展起來。而如果錯過未來幾年產業升級的機遇,經濟新常態就很難形成堅實的基礎,經濟結構調整也將面臨更大挑戰。這就是小故事中的大憂慮所在。
當然文章中筆者闡述了個人觀點,網友針對這個故事也有自己的看法:
任何事情都沒有定論的,包括第一句話也不一定絕對對。文章鉆牛角尖的嫌疑很大。仔細想想,如果是要求無菌環境,那么風扇為何不能在無菌環境工作,吹掉空盒子也不一定掉地上,風扇面積作用面積有限,為何不能加裝回收裝置,成本也不會比電風扇高出多少。另外,簡單粗暴的方式適合小企業小地方使用,如果讓一個一年都賺不了幾十萬的小廠請一個博士研究幾十萬的生產設備估計沒人愿意。總之沒有任何定論。
生產線出問題,無論是博士還是小工,為什么不在生產線本身下功夫?不是去想把出空盒的原因解決,而是在挑空盒的問題上費心思?要是這樣想問題的話,博士和小工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博士的優勢在于解決問題的深度,能夠可靠的提出可靠的解決方案,但是當對問題的耦合條件了解不充分時,就不會是最佳方案,這點博士生沒有天天在生產線上的作業者有優勢。